近年来,陕西曲艺在全国重大赛事活动中连创佳绩,为繁荣发展全省文艺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广大曲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在我省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和弘扬时代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艺创作的灵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促进陕派曲艺传播,努力打造陕西曲艺品牌。
坚持:陕西曲艺一直在路上
从“陕北说书”到“秦腔”、“榆林小曲”,陕西曲艺已被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陕西省委、省政府对曲艺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省委宣传部设立了“百名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从2014年开始每年拿出500万元,对于包括曲艺新人在内的青年艺术家进行专项扶持;同时,每年拨200万元专款资助陕西省曲艺发展,陕西曲艺新人苗阜、王声、马腾翔、李小龙、王茵等就是此计划的受益者。
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陕西曲艺佳作不断,侯小鱼和郭建忠表演的小品《街头巷尾》获得了全国相声小品大赛二等奖、第七届CCTV相声小品邀请赛优秀奖;杂技《百戏钻桶》在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中收获银奖;秦腔木偶剧《沙家浜·智斗》在“十艺节”全国木偶戏、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中获优秀奖;木偶剧《来自中国的三个传说》一举夺得第21届国际木联大会暨国际木偶艺术节最高奖“最佳剧目奖”;在第八届中国曲艺最高奖艺牡丹奖评比中实现了陕西曲艺零的突破:由省曲艺家协会报送,西安演艺集团周春晓、于海涛演出的相声《南腔北调》获节目奖,省艺术馆王茵论文《相声在陕西的传承与发展》获理论奖,苗阜获新人奖;在首次参加的第六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获得了1个一等奖、2个三等奖和1个优秀奖的好成绩,陕西曲协获得了优秀组织奖。随着苗阜、王声的《满腹经纶》在全国的火爆走红,“相声陕军”集体出征,在全国曲艺大赛、CCTV相声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摘金夺银连创佳绩,“相声陕军”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被称为“陕西相声现象”。也因此,曲艺演出机构和专业演出队伍不断涌现,王木犊剧场、青曲社、珍友社、天禧苑等以及西安说唱艺术团、延安市曲艺馆等,不仅是市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也已成为陕西旅游不可或缺的文化内容。
提升:推动陕西曲艺扎实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陕西曲艺在全国独树一帜,引爆了全国曲艺的热点。以白海臣、任丹峰、周春晓、于海涛、尼康、魏元成、蒲克等为主力军的西安曲艺团队在全国是旗帜性的标杆队伍,曾经创造出了很多全新的艺术品种,包括音乐相声的首开先河等等。最有名的是独创了一种新的曲艺形式“独角戏”,它集单口相声、故事和话剧的特点于一身,利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其创始人石国庆所打造的经典形象——“王木犊”淳朴善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曲艺陕军”在当时火爆全国,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了观众追捧的明星,同行们学习的榜样。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曲艺文本创作的严重不足,成为了制约陕西曲艺发展的瓶颈,今年6月9日,“2015年陕西曲艺作品创作提升行动”在京启动就是为了补齐这一短板。从6月至9月底,陕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曲艺作品征集,用曲艺独有特色展现三秦大地的发展变迁;同时也将定向邀请全国知名曲艺家为陕西曲艺把脉,并针对曲艺演员情况,“私人定制”适合演员特点的作品。组织全国曲艺名家对作品进行评选,并举办改稿会,对获奖的作品由专家与作者进行一对一的打磨,力求推出一批精品。陕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吴丰宽说,陕西曲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但整体水平还需要提高,所以会邀请名家进行专题培训和辅导,最大范围地提升陕西曲艺的创作和表演水平。
如今,以苗阜、王声、王茵、马腾翔、李小龙、卢鑫、阿哲、金龙、阳阳、小雨、姬攀、许凯、侯小鱼、宋波、魏征、欧阳、陈汉、洛舟、孟娜、娟子、李木头、祈志、全少辉等“70后”、“80后”、“90后”领衔的陕西青年曲艺队伍,正在形成陕西曲艺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采用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形式,融入时代精神关注现实,充分发挥曲艺“轻骑兵”优势,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唱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表现和弘扬时代精神,不仅取得了创作佳绩,更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
文化:陕西曲艺的品牌力量
陕西地处西北内陆,作为周秦故地,千年古都所在地,民间曲艺艺术的历史悠久,传统深厚。陕西的关中、陕南、陕北三个地区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表演形式,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色彩,散发着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陕西曲艺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发展生生不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造就了陕西曲艺文化厚重源远流长的特点。
对此,陕西省文联对省曲协工作给予了具体指导和全方位支持,在作品创作、理论研讨等方面主动谋划、积极组织、科学引导,激发陕西曲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流、发展与创新,并同时不断强化这些丰富的文化形式与当地旅游、经济的密切结合,不仅为促进文化的长足发展,更为推动传统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产业奠定基础。
在陕西省委宣传部开展的“2014年度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评选活动中,陕西省文联参报的“全方位扶持陕西相声,打造陕西曲艺新品牌”项目获得一等奖;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曲艺》杂志增刊,推出陕西本土曲艺作家、演员,梳理了近几年陕西省曲艺的发展,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历史遵循;陕西曲艺受邀晋京,成功协办了2014年全国优秀相声小品节目展演活动,我省精心挑选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10个节目参演,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陕西省曲艺首次以专场的形式晋京举办演出;部分省市兄弟协会先后来陕进行曲艺小剧场调研,与陕西省曲协主席团、曲艺界代表及小剧场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邀请知名曲艺家来陕授课,提升了陕西省曲艺人的创作水平,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也为出新作、出佳作打下了基础。
2014年青曲社全国巡演共演出了60多场,每场都会借机展示陕西文化,不仅相声里有不少陕西元素,还曾安排秦腔、老腔等节目演出。而2015年青曲社更是将百场全国巡演的主题定为“陕西曲艺大展演”,郑卫东的陕西乱谈、陕西快书、马飞的陕西民谣一起参加。王木犊剧场成立6年来演出近2000场次,观众达50余万人次,其中送戏下乡惠民演出公益演出数百场,还专门开设了青少年曲艺专场,始终把培养发现陕西省曲艺人才作为己任,为曲艺人才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今年已70多岁的石国庆,仍然活跃在曲艺舞台,延安曲艺馆的陕北说书名家白云飞、贺四等,更是将民间曲艺立足本土发扬光大。靑曲社、珍友社、天禧苑等小剧场,在坚持常态演出的基础上,不断培养新人,为新人提供演出学习交流的平台。省曲协秘书长李晓春感慨地说,无论苗阜、王声创作表演的相声《这不是我的》,还是省喜剧表演协会袁红等创作的小品《卖画》,能够分登上央视羊年春晚和元宵晚会的舞台,并广受好评,正是因为其内容充满了陕西文化的元素,成为我省曲艺创作的一大特色。
陕西具有丰富的文艺土壤和文艺传统,陕西曲艺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陕西快书、陕北说书、陕北道情、华县老腔等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陕西曲艺事业在剧作创作、品类扶持、队伍建设、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在全国重大曲艺赛事活动中连创佳绩,让人欣喜。陕西曲艺要进入到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就要牢牢扎根到三秦大地的土壤中,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把新的曲艺品牌树立起来,继续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彰显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艺精品,抓住人们的兴趣所在、情感所需,寓教于乐、寓理于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传得开、唱得响的文艺作品,促进陕派曲艺传播,打造陕西曲艺品牌,为建设“三个陕西”作出新贡献。
来源:陕西传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