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百鸟朝凤》票房遇冷,因制片人的一跪而成为“网红”,引发了对文化传承的讨论。与此同时,湖北媒体还刊播了一则不起眼的文化新闻《湖北戏曲进校园》,披露了政府会将戏曲艺术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安排名角进校园授艺,鼓励学生建立戏曲兴趣小组、排演名戏青春版进校园演出、组织学生剧场赏戏等实招。 这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草灰蛇线、伏笔千里。“有水井处,皆歌柳词”,传承百年的京剧之所以称为国粹,千姿百态的地方戏之所以成为乡情载体,是因为它们和那支《百鸟朝凤》的唢呐名曲一样,是根植乡土的文化胎记,是儿时的音乐启蒙,是日常的生活美学,是亲友的共同记忆。 所以,《百鸟朝凤》要想有票房,不能依靠院线的怜悯,而是要培养一批真正愿意关注和欣赏的观众。戏曲进校园、朝读经典、毛笔课等等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功德无量。等到院线经理们发现,参加草莓音乐节,和着摇滚释放青春,是年轻人的时尚;静静地看一部小众文艺电影,了解下正在从日常生活中消失的传统瑰宝,也是年轻人的个性。那时候,传统文化自然会产生其商业价值。 湖北是京剧的娘家,余三胜、谭鑫培等京戏大师从这里诞生;湖北也是地方戏曲的百花园,楚剧的诙谐,花鼓戏的活泼,汉剧的沉郁,黄梅戏的婉约,南曲的雅致,各有韵味;湖北更有一大批“非遗”传人,各种如《百鸟朝凤》之类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去发掘、去保护。让戏曲回归到妇孺传唱中、鲜活在日常生活里,让戏曲在互联网时代仍然有生命、有知音,是湖北之责,也是文化湖北建设的“童子功”。因此,由“戏窝子”湖北来率先探索“戏曲进校园”,正合时宜。 湖北还是教育大省,在校大学生人数全国第三,几百万的年轻人在这里留下最美的青春记忆。他们的记忆中,应该有昆曲《牡丹亭》在武大演出时的万人空巷,也应该有华农学生自编自演的话剧《牵挂》,还应该有“我参加过戏曲社”的自豪。年轻时,和伙伴们一起看过、听过、演过的好戏,一定会沉淀成毕生的文化记忆。 当鲁迅的《社戏》成为湖北孩子的作文时,成为曾在湖北读书的大学生日记时,会有更多的《百鸟朝凤》遇到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