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首页 | 曲艺新闻 | 曲艺视听 | 曲艺图库 | 曲艺人物 | 曲种介绍 | 曲艺杂谈 | 大连笑掌室相声社 | 大连瀚涵艺术学校 | 业务合作
  曲艺杂谈  
 
曲坛轶事
曲艺研讨
 
  曲艺杂谈  
 
崔凯:交互媒介下的曲艺生态新格  
曲艺界“以德服人”还行得通吗?  
让曲艺真正进入高等教育  
【媒体报道】姜昆:倡导优良行风  
相声名家姜昆讲曲艺  
孙福海网络“摆知”收徒 曲艺老  
 
  当前位置: 主页 > 曲艺杂谈 > 曲坛轶事 >  
 

学到知羞处 方知艺不高——介绍相声老演员罗荣寿同志

【按】:这是署名郑清川撰写的一篇关于相声名家罗荣寿谈艺的文章,发表时间为1980年。现全文刊出,除对个别错字和标点作出订正外,一律遵照原文,以飨相声爱好者。
——清平客

  说起罗荣寿这个名字,未必人人都知道。但是,他表演的相声《黄鹤楼》、《卖布头》等作品,却是脍炙人口,使人大有一饱耳福之快,而余情未尽。
  艺术上的成就,在于“苦”和“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业精于勤”。虎老雄心在,虽然罗荣寿同志已有62岁的年纪了,但是相声中的四门口技(说、学、逗、唱)他样样精通;贯口字字珠玑,演唱时叼住劲儿,咬住字;在表演上对人物力求形同神似,抓住细节逐一刻画。从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逐步懂得了“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艺术的实践使他明白了只有反复的锤炼,才能提高艺术的修养和造诣。他说:“艺术的大楼不是一层、两层,对艺术的水平和标准要有学到老、用到老,临死没学好的精神。”由此可见,罗荣寿对于艺术修养和技艺训练的追求之强烈。
  凡是真正做艺术的人,对于自己艺术水平的要求都是严肃的,是掺不得半点虚假的。罗荣寿同志更是这样,他最忌讳“我知道了”或是“我会了”的字眼,他常说:“只满足于会了(liao,三声),会了,那么对艺术的提高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相声是一门以讽刺和幽默见长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要求演员说学逗唱样样精通,技法娴熟。罗荣寿的“忌讳”,也是他多年心血的总结,并为之付出过代价。1926年,不满8岁的罗荣寿由于生活所迫,便投身于舅舅赵霭如的门下从艺,开始了他说相声的艺术生涯。从幼年到成年,他说过相声,演过双簧,走南闯北,撂地卖艺,以养家糊口。艺人以艺为本,以艺为生,在当时的社会里,也只能是为多挣几个钱糊口而已。那时颇有点小名气的罗荣寿,邀集了几个朋友到外地谋生。楼外楼、天外天,他到了济南,由于济南当时有李寿增等几位有名望的相声演员,功底扎实,上座好。他们没有开张,自己的相声水平比人家差,那时有那么一句话:“打不走,骂不走,一挤兑就走。”因为你拿不出像样的东西,怎么办?这时有人出主意说济南双簧是冷门,结果几个人一合计,便演起了双簧,那是刀里加鞭,没几天就“火”了。但事实给了他一个深刻的命题: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看来只有练。打那以后,他吃在台上,睡在台上,练嘴皮,练身段,绕口令,手眼身法步,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开始了严格的训练。因为,在那个社会里,“你的活儿潮(指同行业的水平低)”就得丢饭碗。这件事罗老至今还是记忆犹新。
  过去有句老话:“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地里受罪。”我们且先不论这句话正确与否,但是有一点是可取的,那就是台上一分活,台下十年功,功夫不亏人。解放后,罗荣寿参加了相声改进小组,他与侯宝林等相声界的同人一起对旧的传统相声进行了改革,在此同时使他对于艺术基础训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总结的“五字”(听、看、学、练、用)、“三勤”(腿勤、耳勤、嘴勤),是他在艺术成长道路上的初步总结。以后,又在前人“会、通、精、化”的经验指导下,向更高的阶段发展。人们常说金子的光是最灿烂的,但是在劳动这座天秤上,刻苦的汗水发出的光,要比金子的光灿烂百倍、千倍。说学逗唱这四门基本功,乍看是轻而易举的,但罗荣寿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四字是艺术提高的奠基石,舍此不行。在艺术的造诣上要有一种“艺不惊人死不休”的毅力。罗荣寿在吐字、气口、嗓音变化(指人物的进出)等方面一系列技艺要求,可真是“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这就是他扎实的功底的由来。对于前辈的艺术流派和格套儿学?这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这里有一件有趣的事可以说明罗老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有位青年相声演员说:“咱学的是罗派,罗荣寿的风格。”罗老知道后,找到这位年轻演员,向他询问罗派的艺术风格是什么样子的,这位演员哑然了。罗老语重心长地说:“学习不是照搬,要把别人的长处学过来按自己的风格加以演化,变成自己的本领,这样才能提高。记住,你应该不是我,要学神,别学形。”确实,现实生活中的罗老就是这样对待生活和艺术的。他擅长把学到的东西“化”成自己的本领。所谓“化”,就是吸收别人的长处和风格,揉进自己的艺术特色的一种演绎过程。例如《黄鹤楼》这个段子,已经有七八十年,说了几代人的历史了。为什么在罗老的手里就如玩物于掌股之间,自然潇洒,而得到观众的承认呢?其窍门就在“学”和“化”这两个字上,这确实是值得年轻演员们汲取的经验。
  只有博学才能艺精,俗话说“艺不压身”。罗荣寿就很注意学习京剧、梆子和其他地方剧种的身段,话剧的形体训练和小品,他更注意“学”、“化”。他认为相声表演有时人物进出多,如果没有形体训练的基础,就会使人有失于平面之感。如在《黄鹤楼》的表演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个“二半吊子”戏迷,喜欢自吹自擂,满足于一知半解,他在饰演诸葛亮时忘记了台词,便随口诌了四句:“我是诸葛亮,坐在椅子上,手拿破扇子,等候翼德张。”随演可以随意吟出,也不会影响效果。但罗老从艺术的严肃性出发,开掘了诸葛亮当时的骄傲矜持和饰演诸葛亮的演员的性格,在演出处理上,他一本正经,翘着二郎腿,手摇羽毛扇,两眼一眯,一板一眼吟出这四句。这一下便把人物惟妙惟肖地勾勒了出来,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罗荣寿同志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是由来已久的。他常说艺术上要有撒手锏、把竿活,就是说每个演员都要有自己的绝技。他告诫青年演员们说:“演员只有不知不懂之错,没有多才全能之过。”要求他们要多学多练多看,以攀登艺术高峰。罗老的可贵精神就在于勤而好学,能者为师,在学习上不避年长年幼,只要有长处,便把它学过来。他把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当成自己艺术成长的动力。事实告诉人们:只有良好的愿望,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是一事无成。
  史无前例的浩劫,剥夺了罗荣寿的艺术青春,烧锅炉、种水稻等劳动惩罚,并没有改变他忠实于艺术的耿直性格。在挖除中国灾害的祸根之后,他提出:“我们要演出,带学生,否则交班的交不了,接班的接不上。”经过他传授和指点的青年演员,大多数都已独立上台演出了。相声艺术表演中有迟急顿挫、打闪认针之说,那么在挖掘相声遗产、造福后人的问题上,也应该急剧行动起来。当前相声的资料很少,加之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偏见,曲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罗老感慨地说:“我们个人死了没什么,可是我们不能把人类的精神财富带进火葬场呢!”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但心底宽广,心情急切,为造福后人,他拿起了笔,花了五年的时间写出了《相声表演漫谈》,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在“四人帮”时期偷偷撰写的。他又根据广大读者和相声爱好者的要求,编写了《相声的练功与表演》一书,目前初稿已经完成。另外还在师范大学担任讲师工作,他说:“我们的观众需要艺术,相声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满足人民的需要。”长江大桥的坚实壮美靠的是坚固的桥墩,艺术的成就靠的是扎实的功底,这就是罗老对下一辈艺术家的希望。
  天高凭鸟飞,海阔任鱼翔。在这美好的艺术春天里,罗荣寿同志这位饱经沧桑的相声老演员,正抖擞着青春的活力,决心为艺术园地献上一朵美丽之花。最后我们选用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吧:岁老根弥壮,年骄叶更荫。
 
 
  友情链接:  
 
 
曲艺新闻
  最新动态
  大事记
 
 
曲艺视听
  曲艺音频
  曲艺视频
  老唱片录音
 
 
曲艺图库
  诵说艺术
  鼓曲艺术
  其它艺术
 
 
曲艺人物
  相声名家
  二人转名家
  鼓曲名家
 
 
曲种介绍
  诵说艺术
  鼓曲艺术
  其它艺术
 
曲艺杂谈
  曲坛轶事
  曲艺研讨
 
 
曲艺新闻 | 曲艺视听 | 曲艺图库 | 曲艺人物 | 曲种介绍 | 曲艺杂谈 | 关于我们 | 业务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归属:辽宁曲艺网 www.lnquyi.com QQ: 446067472  Email:net_dl@163.com
联系电话:0411-82770000-601 备案号:辽ICP备11012568号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