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曲艺杂谈 |
|
|
|
|
曲艺杂谈 |
|
|
|
|
构建现代语境下良好的曲艺生态环境
构建现代语境下良好的曲艺生态环境
——第二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
第二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现场本报记者 董大汗 摄
第二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全体代表合影 本报记者 董大汗 摄
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曲协、浙江省文联共同主办,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浙江省曲协承办的第二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6月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以“中国现代语境下构建良好曲艺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本届研讨会,除邀请常祥霖、王连成、王红萧、岳永逸、彭俐、陆军、张祖健、崔凯等专家学者作主题发言外,还设置了分组讨论环节。大家结合当前事关曲艺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等重大问题,从曲艺学科建设、曲艺接受美学与表演美学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传统曲艺与时代精神对接,以及新的历史条件下曲艺学术研究、创作演出、理论评论、教育教学及传承发展等领域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理性思考。大家认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曲艺,努力延续其艺术的本体生命固然重要,但营造能使这门传统艺术适宜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综合生态环境,同样十分重要。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董耀鹏在研讨会开幕式上讲话;浙江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张均林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曲协副主席李时成、翁仁康、郭刚、崔凯、籍薇,以及中国文联相关部门、中国曲协各专业艺术委员会负责人和中国曲协团体会员代表等参加会议。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副主任项云主持研讨会。
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是以中国曲协各艺术委员会为主体开展的学术研讨,每三年举办一届,旨在发挥曲艺家的主体作用,引导曲艺各专业领域的艺术创作、学术探索和理论建设。
深化理论研究 壮大主流舆论
□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董耀鹏
当前,曲艺事业面临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不过,曲艺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这的确也是事实。但如果纵向比较来看,我们的曲艺理论研究还是加强了推进了。中国曲协17个专业艺术委员会、250多名专家,都是理论研究的宝贵资源。之所以成立这些专业艺术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发挥各位曲艺家的主体作用,把大家的智慧经验汇聚起来,深化曲艺学术研究。
毋庸讳言,相对曲艺理论而言,当下的曲艺评论更加滞后。一部作品出来了,一台演出上演了,社会少有舆论也少有评论,这无疑是我们目前的一大软肋和短板。创作初期评论家的介入,对一部作品将来立在舞台上,乃至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是非常必要的。剧作家高满堂之所以能够推出那么多的好本子,就在于他在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邀请评论家介入。只有评论家及时到场,才能进一步对作品质量进行把脉把关。现在我们的曲艺界舆论正能量不够足,其实与理论研究和评论跟不上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今后还要在壮大曲艺主流舆论上下大功夫。《曲艺》杂志经过改革后给大家提供的理论研究成果发布的空间更大了,希望大家能够多把自己的思考转换成文字在公众面前加以体现。
构建良好的曲艺生态应该体现在有创作、有表演,更有研究和评论。只有这四个层面有机相融,相辅相成,曲艺才能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下不断前行。真正的曲艺家不仅仅是个表演者,还是个教育者,更是一个思想家。已故曲艺名家刘学智曾说,成功的曲艺家,上台能演出,下台能创作,张口有理论,身后有学生。各位曲艺家人生经验和艺术道路上的丰富阅历都是宝贵的财富,现在就是需要总结出来,推出更多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引领指导曲艺创作和表演的实际。
发言摘编(以发言先后为顺序)
注重“靠墙落地”的理论建设
□ 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主任 常祥霖
与“靠墙落地”对应的是“云山雾罩,四六不靠”。心里明白的事情,在行为上常常背道而驰。或者说动机与效果不统一,有时候“云山雾罩,四六不靠”,带来的感觉远远胜过“靠墙落地”,嘴上不说,心里多少觉得,“靠墙落地”有一些土气,有一些原始,有一些俗文化的味道,于是大话、空话、套话、正确的废话便会大行其道。如果这些仅限于“坐而论道”,喝茶喝酒,大快朵颐的时候倒也无伤大雅,问题是我们在研究问题,在讨论事关艺术兴衰的严肃问题的时候,对“云山雾罩,四六不靠”乐此不疲,就是实在缺乏“靠墙落地”精神。
我以为,所谓“靠墙落地”靠的就是中华美学精神之墙,落到曲艺优秀传统之地;靠着对前辈由衷的敬畏之墙,落在遵循艺术科学之地;靠在“双百”“二为”政策之墙,落在一板一眼声情并茂之地。
为了这个“靠墙落地”,我们要花很多时间了解、掌握每个曲艺甚至曲种的基本规律、特色,懂得它怎么演唱、怎么写作,知道它的结构、规律、基本因素、表现手段。只有宏观地掌握了这些过程,非常内行地了解这些过程,才有可能去发表人家认可的意见,这样才算“靠墙落地”。
建构曲艺体系提升传承的力量
□ 中国曲协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委员 王连成
建构曲艺表演体系要从系统入手,在曲艺这个体系里每一个能构成流派的曲种就是一个系统。从这个系统往外看,它从属于曲艺这个大系统,由系统构成的系统称之为体系,从这个系统往里看它又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
从高(元钧)派山东快书研究中,我们看到了高派山东快书是层层叠叠、排列有序、相互关联的一个动态立体系统,这个系统由四个子系统组成,他们分别是:声音与吐字系统,声音与形态系统、声音与情态系统、声音与韵律系统。形、情、韵围绕着吐字这个核心形成了腔调的主体,这个主体是在心理节律和音乐节律的控制下,使叙述者语言的表述习惯经历了一个从失去自由到经过训练重新获得自由的完美艺术生命的觉醒过程。
我们将这个过程的全部信息以图形的方式进行展现,很直观地看到了它们的运行轨迹,然后把这个图形放到宇宙运行的空间进行对比,仿佛从山东快书这个系统看到了整个曲艺体系的影子。所以,建构曲艺理论体系,一是为了传承、教授曲艺艺术,从小作坊式的口传心授到学院派的确立;二是开发曲艺的多功能性。
二人转要在创新中延续传统
□ 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王红萧
在东北乡村,二人转文化传承体系已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它既包含一代一代农民所延续下来的对二人转老腔老调老段子的喜爱,以及以二人转谋生的传统;又包含二人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有院团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二人转的任务,“非遗”传承人或者在国有院团里工作,或者已经退休,但依然为传承二人转尽自己的职责;也包含民营二人转演出公司在演出中出好二人转传统牌;还包含各种二人转学校培养二人转学员。
在传承体系中,有关二人转的电视栏目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人学习二人转就是为到电视里展现自己,它是底层农民的期盼,也是农民草根与权威明星交流的平台。可以说,承载着二人转传统的老腔老调老段子没有淡出我们的生活,一方面,传统二人转在延续;另一方面,传统二人转也在变化,这又是一个二人转研究的问题。同时,“非遗”传承人的细化问题,民俗与二人转表演的连接问题,也都是笔者将在调查中解决的问题。
就二人转而言,当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时,要固守传统;而当其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被鉴赏时,要改革创新,但要在创新中适度地延续传统。
技术世界曲艺的可能
□ 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岳永逸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电子技术大行其道、都市生活方式无孔不入的技术世界。然而,趋同的技术世界奉行的文明准则基本是以西方为标杆的。在最简单的意义上,抽水马桶、沐浴喷头安装到哪里,就意味着西方文明到了哪里。在此潮流中,无论是因为政治的原因、市场的原因还是娱乐多元化的原因,明显有着“守旧”色彩,坚守方言、地方和声音的曲艺面临着两种路径:退化和蜕化。
退化是不知不觉地无视甚或舍弃曲艺的乡土本色,唯技术马首是瞻,亦步亦趋地跟着话剧、戏剧、流行音乐、电影电视走,跟着明星大腕、大导演、大制作走。因为舍本逐末,形式上进步而时尚并确实有着曲艺元素的“新曲艺”一本正经地退化了,乃至于不少费钱费力的曲艺“严肃”地加入了“空壳艺术”的行列,成为仅仅悦上、媚俗的景观艺术、一种可机械复制的浮华的技术的艺术。
要摒弃退化,将之变为凤凰涅槃、蟒蛇蜕皮般的蜕化、再生,既需要将曲艺还归于民、重归其乡土本色,更需要从业者对土得掉渣的曲艺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有此敬畏之心,技术世界曲艺的蜕化也就有了可能。
加强曲艺美学研究
□ 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委员、《北京日报》主任记者 彭 俐
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从属于自身的美学支撑,这就好像一个人需要穿上适合自己的美丽衣裳。中国曲艺艺术的发展与繁盛,是否也要借助自身美学理论的建设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首先,我们要确定中国曲艺美学的研究方向,即以数千年之久的曲艺历史为纵向经线,再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曲艺乡土为横向纬线。通过对曲艺之评书、鼓曲、相声等古今作品以及历代曲艺名家的梳理、整理、钻研、体味,找到其区别于其他姊妹艺术的美学观念的特点、美学精神的特质、美学思想的特征。
关于曲艺美学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和方法,借鉴历史上各门艺术经典性的美学研究成果实有必要。譬如相声艺术的研究,就免不了分析人类的笑。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笑的动物,而笑的奥妙却远远没有被人们所认知。古印度美学家婆罗多牟尼就颇有研究心得,他说,笑有六种:微笑、喜笑、欢笑、冷笑、大笑、狂笑。不管这样有关笑的分析是否妥当、贴切,我们只需学习天竺古人那份治学的严谨、思考的缜密以及观察的细致和表述的清晰。这正是我们从事中国曲艺美学研究所应采取的态度。
构建良好的苏州评弹生态环境
□ 中国曲协苏州评弹艺术委员会主任 陆 军
关于苏州评弹的现实生存和健康发展,从探寻、思考和研究的角度,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以科学的精神,夯实基础教育,繁荣书目创作,重视人才培养,引领听众审美,规范书场经营,辅以节庆刺激,加强苏州地方语言和特色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普及。
当今的苏州评弹,是由学校、团体、书场、演员、听众、市场、时代、社会等多种要素构成的一条环环相扣的、相依生存的“生态链”;而现在最根本的问题正是出在这条生态链上。因此,行业内外应当正视现实,齐心协力,来努力构建一条尽可能自然和谐的生态链,尽主观上的最大努力、哪怕是在一定阶段内去解决一些具体微观的问题。对于院团来说,应通过完善内部分配和奖励机制来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氛围,巩固奖勤,扩大奖优,激励人、鼓舞人。以人为本,来推动评弹书目的创作;遵循艺术的规律,去构建积极平衡的评弹生态系统,如此才能够真正地去践行出人出书、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好地从根本上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好具有四百年历史的中华说唱艺术的瑰宝——苏州评弹。
关注曲艺舆论与舆情之间的不对称
□ 中国曲协曲艺创作与教育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教授 张祖健
在曲艺发展中有个新现象值得注意,即曲艺舆论与舆情之间的不对称。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前40年的曲艺话语,可以发现大体是形成引导曲艺发展舆论的,《老舍曲艺文选》《赵树理曲艺文选》《陶钝曲艺文选》《薛宝琨曲艺文选》等都是典型的曲艺学术舆论经典。
互联网传播改变大众传媒一统天下的舆论格局后,艺术舆论及艺术舆情格局发生极大改变。舆情开始上涨,有时会形成事件性舆情狂飙,甚至形成数量级的舆情以左右舆论格局。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互联网传播导致层级分明的社会大众传播开始去中心化议程,形成平行传播。高阶位曲艺理念和作品很难借助大众传媒的精英话语权限维系高阶位舆论主导力,即使毫无曲艺历史知识和欣赏经验积累的观众听众,也可以在网络上大声讲出对曲艺节目的意见,甚至有人攻击其他人的意见。如此,形成以往大众传播舆论主导阶段所罕见的网络曲艺舆情。当互联网支撑起口水舆情泡沫后,出现了有趣的现象,曲艺阶位舆论开始让步曲艺阶位舆情了,这种现象对曲艺发展形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这是曲艺建设需要注意的。
提升曲艺表演的艺术档次
□ 中国曲协副主席 崔 凯
传统的曲艺表演人才培养,基本是师父带徒弟的师承方式。至今为止,除了北方曲艺学校(现属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和苏州评弹学校以外,还有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招收曲艺表演方向本科学历班,其他均属个体培训学校或私人培训小班。这些曲艺表演教育基本属于职业培训性质,专业课都是基本功训练和教会几个段子。所谓的基本功训练,也是练嘴皮子或演唱方法,学生或学员学会几个段子,掌握一些表演技巧,就去卖艺赚钱,行走江湖了。所以,曲艺表演的门槛很低,从业者的艺术修养有限,缺少审美能力、缺少原创能力、缺少舞台表演艺术的真才实学。大量的表演存在着卖弄技巧、不动真情、不走心、不感人的问题,滑稽搞笑、庸俗娱乐、杂耍怪态、歪唱模仿等无聊展示,成为商业性曲艺表演的常态。
要提升曲艺表演的艺术档次,必须从抓好曲艺艺术教育入手,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曲艺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曲艺表演观念陈旧、艺术含量不高的现状。创建曲艺艺术表演学构架,是突破窠臼、实现曲艺发展创新的关键环节,必须引起曲艺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