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曲艺 曲艺是我国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名称。解放前人们称曲艺为“说书”、“俗曲”、“伎艺”、“杂耍”、“玩艺”等等,说法很不一致,说唱艺人的地位低下。1949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正式成立了“中华全国曲艺改进筹备委员会”;11月北京市成立的“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会”专没有曲艺小组。从那以后,曲艺就成了说唱艺术翻身后的新名称了。 曲艺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民间讲故事、说笑话、唱曲词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汉代刘向的《列女传》中曾经提到,周初妇女怀孕后,为了使胎儿健康成长,常让瞽目艺人来讲好听的故事。史记的《滑稽列传》中也记载了春秋时代的优人擅长说笑话的故事。唐代有了说唱故事的“变文”。宋代开始流行“打鼓说书”、“宝卷”、“诸宫调”等,都很动听。元、明、清三代不断涌现很多新曲种,象渔鼓道情、弹词、大鼓、评书、相声等。据统计,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曲种接近四百个。 劳动人民是热爱曲艺的。山东省的曲种就被称为“庄稼耍”。一百多年前在鲁西南有个唱梨花大鼓的郝老风,艺术精湛,四乡纷纷邀请他演唱。农民们赞扬他说:“听了郝老风,有病也没病”。河南省宝丰县马街村有个大河滩。几百年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来自河南、山东、安徽、湖北各地的演唱河南坠子、琴书、三弦书、大调曲子的书曲演员都聚集在那里摆摊亮书,演出拿手书目,当地人称它“十三马街会”。这种街会每次有上千艺人参加。在亮书的时候,各地群众推派“写书人”,挑选优秀的演员、书目,将演员请到各村去演唱。 在全国,曲艺比较集中的城市有京、津、沈、沪、汉等。一百多年来,北方主要曲种一直集中在天津,和杂技联合演出,人们称它“十样杂耍”。十样指的是: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前八样都是曲艺,包括京韵、西河等十种大鼓及河南坠子、单弦、口技、双簧、天津时调、联珠快书、大檑拉戏等。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经过众多曲艺工作者的努力,又出现一批新曲种,象山东快书、快板书、天津快板、山东柳琴、曲艺联唱、坐唱等,这些曲种都很受群众欢迎。 (选自《文化生活手册》北京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