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快板、快板书、山东快书 1、快板
快板过去叫“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是从宋代贫民演唱的“莲花落”演变发展成的。过去艺人们沿街卖艺时,经常见景生情,口头即兴编词。他们看见什么就说什么,擅长随编随唱,宣传自己的见解,抒发感情。从编、演,到传唱,比什么形式都迅速。例如清末数来宝艺人曹德奎编的一段唱词(当时用牛骨击打节拍):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中进一步发挥了数来宝的战斗作用。战土们编演大量快板作品,鼓舞士气。人称“快板大王”的毕革飞同志赞誉快板说: 2、快板书 快板书是在叙事咏物以外,增添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这种尝试是1953年首先由天津市著名快板演员李润杰进行的。最初几年,他表演别人创作的《赶穷魔》、《半夜鸡叫》等,1957年开始表演自己改编或创作的作品。
李润杰强调,一段好的快板书,既要有形象鲜明的英雄人物,又要有比较曲折的故事情节,结构要紧凑严密,语言要生动活泼;既有气势,又有风趣。他的代表作有《劫刑车》《千锤百炼》等。《千锤百炼》的开头,开门见山,亲切自然,很有特点: 3、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诞生于鲁西南地区的农村。据传说,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山东济宁一带有个贫寒的读书人赵大桅,为生活所迫,编了一些说唱武松故事的顺口溜,赶集卖艺。后来学习了山东大鼓里近似韵白的“窜钢腔”,使用山东大鼓的打击乐器“梨花片”(铜板),逐步形成了这个曲种。 当时,在集镇上演出时,演员们斜披着大褂,露着胳膊,表演武松故事。武松是武大郎的弟弟,说书的称他“武二哥”,群众就把这个曲种称做“说武老二的”。山东快书《武松传》有“东岳庙”、“景阳岗”、“狮子楼”、“十字坡”、“石家庄”、“孟州堂”、“安平寨”、“快活林”、“飞云浦”、“鸳鸯楼”、“蜈蚣岭”、“白虎庄”等十二回,是历代演员采集民间流传的梁山好汉的故事,不断加以丰富改编的。它语言朴素生动,表演豪迈粗犷,成功地塑造了刚强正直豪侠仗义的武松形象,表达了人民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热爱,充满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这部作品现在已整理出版。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快书演员杨兴华等就运用这一文艺武器,开展宣传工作。他编演的《智取袁家城子》和《大战岱崮山》很受欢迎。解放初期,人民解放军山东某部也有人编唱过新曲目《大老唐》。抗美援朝运动以后,山东快书在 部队中进一步普普及。志愿军中举办过三期训练班。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南京、西北等军区都以山东快书为主举办过曲艺训练班,培养了很多作者和演员。1956年 以后,快书进一步普及到各地广大职工当中。优秀的曲目有《一车高梁米》、《三只鸡》、《李三宝比武》等。 4、编写韵诵唱词的要求 韵诵唱词就是说话、朗诵、演唱三者贯通一气的说唱诗。它的特点是:讲究句式,韵诵演唱,描绘人物,生动形象,朗朗上口,声调悠扬,易懂易记,便于推广。编写唱词时,必须掌握韵辙、句式的基本规律,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1)合辙押韵
辙和韵是一个意思。和写旧体诗一样,一段唱词第一句的末一个字叫起韵,第二句的末一个字叫押辙。例如山东快书《侦察兵》的头四句是: 第一句的“亮”字是起韵,第二句的“凉”字是押辙。以下从第四句起,逢双句的末一个字都要押辙,直到结束。过去艺人们进行口头创作,称押韵为找辙。我们知 道,子音就是一个字开头的“声”,母音就是一个字收尾的“韵”。字音是由二者拼切而成的。唱词的韵脚相同就叫做“押韵”。这样唱起来舒服,听起来痛快,也 容易记住。北方戏曲和曲艺常用的辙韵一共有十三种,统称十三道大辙。过去有人从每道辙中抽出一个字,编成一句话“月下一哨兵镇守在山岗多威武”,概括地代 表了这十三种辙韵:
<1>“月”叫做“乜斜”辙,收尾的韵是ie(耶)。例如:
<2>“下”叫做“发花”辙,收尾的韵是a(啊)。例如:
<3>“一”叫做“一七”辙,收尾的韵是i(衣)、ü(迂)。例如:
<4>“哨”叫做“摇条”辙,收尾的韵是ao(熬)。例如:
<5>“兵”叫做“中东”辙,收尾的韵是eng(哼)。例如:
<6>“镇”叫做“人辰”辙,收尾的韵是en(恩)。例如:
<7>“守”叫做“由求”辙,收尾的韵是ou(呕)。例如:
<8>“在”叫做“怀来”辙,收尾的韵是ai(挨)。例如:
<9>“山”叫做“言前”辙,收尾的韵是an(安)。例如:
<10>“岗”叫做“江洋”辙,收尾的韵是ang(昴)。例如:
<11>“多”叫做“梭波”辙,收尾的韵是o(窝)、e(哦)。例如:
<12>“威”叫做“灰堆”辙,收尾的韵是ei(欸)。例如:
<13>“武”叫做“姑苏”辙,收尾的韵是u(乌)。例如: 十三道大辙以外还有儿化的几道小辙。这种小辙很活泼俏皮,经常在喜剧式的唱词中使用。小辙有两道还是最常用的。一道是“小人辰儿”,一道是“小言前儿”。 例如:出“神儿”,爱“人儿”,有“趣儿”,树“枝儿”等,这是“小人辰儿”辙,几个“钱儿”,过小“年儿”,几“篇儿”,小可“怜儿”等,这是“小言前 儿”辙。 一段唱词中用两种以上的辙(一个段落换一个辙)叫做“花辙”,只用一种辙的叫做“一辙到底”。 (2)快板的句式
快板词语言上比较通俗、活泼、明快、流畅、幽默,写起来自由,格律限制较少。它的句式的规律是:分清上下句,句式三、三、七;每句要押韵,花辙也可以。例如: (3)快板书、山东快书的句式
快板书、山东快书都是叙事和代言相结合,具有人物和故事隋节。它们句式的规律是:七字、十字句,哪种都可以;双句要押韵,一辙贯到底。例如《武松打虎》: (4)编写时注意事项 ①题材要精选,集中抓重点。从生活中选择人熟、事情熟、思想上感受最深的典型事例,加以提炼丰富,掌握最有教育意义的中心问题,突出地描写。 ②句子口语化,押韵要自然。口语化的唱词易于上口演唱。非口语则别扭难懂。如“文水就义窥钢铡”,“昂首仰视英模人”,听起来就很费解。 ③形象要生动,运用活语言。要根据人物的思想面貌和性格,写出活生生的语言。要把人物的动态写出来。说“王二是个懒惰人”,就不如说“王二抱手墙角蹲,天天想把粮食分”具体形象,又如说“风吹铜铃响”,就不如“风吹铜铃响叮噹”响亮动听。 ④比喻要恰当,笑料不乱添。比喻要恰如其分。例如“座山雕匪徒来窜犯,好比鸡蛋碰泰山”,就显示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民兵捉匪多英武,好比铁锤打豆腐”, 就显得很不贴切。有些趣味低级、嘲弄自己的插科打诨,有时会伤害严肃的主题,起到相反效果,构思时应瞻前顾后认真琢磨。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四种毛病: ①没话找话,絮絮叨叨,把篇幅拉得很长,说了半天,人家还不知中心内容是什么。 ②为了合辙,写得非常牵强,不通顺。例如“手上流血红鲜鲜,一会马上就好完全”,“秀兰吃饭细思量,忽然想起事一端”。 ③贪图省事,引用许多陈词滥调。例如“大门不远面前迎”,“二门迎面对前胸”,“急忙倒在地流平”,“忽然想起事一桩”,“好儿男”,“把话明”,“开了言”等。 ④技术上的专用名词和术语用得太多,不知道的人听了不明白,知道的人听了乏味。例如“能不能把矽砖换陶砖,露焦容易把焦挂,陶砖不炸能把窟窿填”。 快板书、山东快书词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写的时候,话是怎样说的就怎样去写,不要乱切乱断,拼凑字数;也不要颠倒语句,牵强就辙。要向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学习,研究唱词的文学特色。 (选自《文化生活手册》北京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文字扫描校对:相声仓库管理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