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流传我国各地的评书(或称评话、评词)表演,是中国现代说唱艺术曲种之一,俗称“说书”。它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所谓“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的记载。当然,先秦的这种“说书”是指瞽矇向君王讲述历史,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但它却是对“说书”一词最早的记载。其“书”,便是“史献书”“史不失书”之书。随着朝代更替,宫廷中逐渐出现了史官,于是先秦瞽矇便失去了讲史作用。同时帝王的娱乐也由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倡优担当,瞽矇以史为乐的作用也进一步削弱。虽然此时期还有些世家子弟、侍臣、宾客,乃至统治阶级成员,也在向皇帝或权贵讲述历史故事,但史料不称其为“说书”,而是另有其他名称,如剧谈、俳优杂说等。 失去宫廷讲史职业的瞽矇,流落民间,逐渐与市井乡村间的说唱艺人相融合,于街头村野献艺以获温饱,这便萌芽了现代“说书”艺术的表演特性。及至隋唐以降,他们便变成了专门表演“说话”艺术的专业讲故事人。有宋一代,经济繁荣,由于瓦舍勾栏的出现,为这些“说话”艺人提供了专门固定的表演场地,故而使得从艺者人数猛增,并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也有了“说话四家”之谓(尽管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却表明其艺术的繁荣)。此外,由于宋代市民阶层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流传多年的说书艺人的底本开始了翻印,这便成为可供随时阅读的“小说”。而此时期一些新创作“小说”的刊印,也为说话“艺人”提供了新的演说素材。正是这种“说话”与“小说”的互动,相互促进了我国古代说书与小说的发展。此习至明代达到高潮,在“小说”方面,出现了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及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佳构;而在“说话”方面,则诞生了明末清初“大说书家”柳敬亭。柳敬亭是我国说书史上的一代名家,他对此后各地的评书评话艺术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我国各地各流派评书评话艺人的偶像。自柳氏之后,我国各地不同风格的评书评话艺术竞相发展,成为清代以降各地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前,评书评话已经成为各地独具风格的民间艺术,在各地满足着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1949年后的17年间,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扶持下,更是得到迅猛发展,不但整理出了许多传统书目,创作、改编了许多新书目,而且还培养了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但令人惋惜的是,在“文革”期间,评书评话艺术遭到了破坏。不但许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含冤逝世,许多传统书目濒于失传,而且评书评话艺术本身也面临后继无人之虞。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一批评书评话新人的崛起,虽然让这一古老艺术门类重现生机,再度勃兴,但伴随着近年各地城乡的改造,各地传统书馆茶社却在逐年消失,目前“原生态”的评书评话艺术,再度面临着生死存亡之忧。 当然,我们也看到经过评书评话艺术家们的努力,许多新的演出场所也正在出现,但能否做到“原生态”,让我国的传统艺术既能浸染沐浴新一代受众,又能吸引各国研究者对我国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加以关注,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先生曾言:“只要有人还说话评书就不会灭亡,因为它是说话的艺术,它只会越来越好;因为它是民族的传统艺术,它是与民族共存亡的。一个民族兴盛,这个民族的艺术必然会兴盛,如果民族兴盛而民族艺术却衰亡,说明这个民族已被异族同化了。”对此,我深表赞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