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首页 | 曲艺新闻 | 曲艺视听 | 曲艺图库 | 曲艺人物 | 曲种介绍 | 曲艺杂谈 | 大连笑掌室相声社 | 大连瀚涵艺术学校 | 业务合作
  曲种介绍  
 
诵说艺术
  相声
  快板
  评书
  山东快书
  太平歌词
鼓曲艺术
  京韵大鼓
  西河大鼓
  东北大鼓
  京东大鼓
  单弦
其它艺术
  二人转
 
  曲艺杂谈  
 
崔凯:交互媒介下的曲艺生态新格  
曲艺界“以德服人”还行得通吗?  
让曲艺真正进入高等教育  
【媒体报道】姜昆:倡导优良行风  
相声名家姜昆讲曲艺  
孙福海网络“摆知”收徒 曲艺老  
 
  当前位置: 主页 > 曲种介绍 > 诵说艺术 > 相声 >  
 

相声史杂谈(三)

(三)话分两头——来点注释与历史
 
从宋代算起,相声艺术的发展近千年历史了。千年来江山改,语言变。相声史上不少用语是近代人所不熟悉的。本节想通过阐释“纽元子、杂嘲”等词,略叙相声萌芽期的历史背景。一个常用的词儿:“纽元子”,有人说是丑的前身。“纽元子 ”会说滑稽,丑角是滑稽艺术,省去“纽”的偏旁是“丑”。(这是以后代释前代,以果释因)有人说是扭捏在一团的意思,上海话所谓搅七廿三。(这是今人的理解,查无实据)
 
唐人的《因话录》残存的部分是简略的。黄芝岗转引另书,说《因话录》有“唐时有秧歌舞,曰纽绾”的一段话。“纽绾”音近“纽元子”。秧歌的杂扮诸色人相,大家是熟悉的。“纽元子”又叫“杂扮”.这名称来自秧歌舞也是可能的。
 
宋代的《 都城纪胜》 这样解释:“杂扮,或名杂旺(班),又名纽元子,又名技(拔)和(禾),乃杂剧的散段。在京师时,村人罕得入城,遂撰此端,多是借装为山东、河北村人,以资笑。今之打和鼓、捻梢子、散耍皆是也”。这是从广义上解释纽元子,说是杂扮各种人。散乐、散耍就是杂戏狡狯,学说逗唱滑稽取笑。
 
同是宋代的《梦粱录》 也有近似解释(注:《梦梁录》:“杂扮,又名纽元子,又谓之拔禾。乃杂剧之后散段”。)。还有下面一段“又有参随服事为生,旧有百事皆能者,如纽元子,学象生、动乐器、杂手艺、唱叫白词、相席打令,传言送语、送水使拳之类,并是本色”。这段话把宋代滑稽交代得相当详细具体。这里的学象生,我以为是模仿象生爨为表演,宋杂剧与秧歌中的“杂扮诸色人相”就有这一类表演。纽元子学相学声,学艺学人,又会“动乐器,杂手艺,唱叫白词,打令,”说学逗唱,合生歌舞全会了。
 
人们说,宋代的象生一词是多义的。我以为这种理解对相声史不一定有用处。日常生活中中用语是一回事,习惯上约定俗成,把某种技艺叫做象生爨是另一回事。相声史介绍的是.宋代乐舞、杂剧、秧歌中有一种杂扮诸色人相的象生爨,纽元子的多才多艺中有一种就是学象生爨。
 
在相声史上纽元子与另外一些词(如杂嘲、合生)是常用字,不解释很容易成为拦路虎。而且不仅是解释字义,还需要交代一点历史背景。
 
我国的六朝时代是一个混乱而矛盾的时代。人们看到它的混乱,说过一些不客气的话,如“文起八代之衰”(注:经济上的“衰”是魏晋时就开始了的。“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鸭”——曹操诗。“道路断绝,千里无烟”——《晋书·苻坚载纪》。导致了佛教的大盛,人们“假慕沙门,实避调役”——《魏书·释老志》。《洛阳伽蓝记》 介绍过佛教畸形发展的怪事:“至于大斋,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把六代包括在“衰期”中,其实文艺史上,六代有自己的贡献,有自己的“兴”期盛事。这且不说。六代帝王狎客日夜饮酒作乐,自然是坏事。玩物丧志,人不能以玩乐为目的,百事不干。我们今夭借鉴六代行令的伎艺是另一种目的,旧瓶装新酒,以新酒洗旧瓶。我们说,相声艺术中的贯口技艺,游戏文学中的谜语,行令作对,象后世文人哏相声中的某些形式,在六代是很发达的。石动筩是一个普通艺人,就擅长此道。没有六代的行令的实践,就无法想象唐代李肇在《国史补》中例举的那么多伎艺。艺人们也有运用行令来抒发自己的思想观点,象清谈家月旦人物那样议论是非,这就是杂嘲。用近代的说法是说唱滑稽,讽刺取笑。宋代人把杂嘲与合生连在一起,我在后面谈合生的专章中还要说到。事实是:唐宋合生艺人也象纽元子那样,是百艺皆通的多面手,她们能歌善舞,知诗懂史,行令游戏之余,或借古喻今,演义一番(注:唐孙集《北里志序》:“其中诸妓多能谈吐,颇有知书言话者”。),或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讽刺杂嘲几句。杂嘲合生之互相渗合,自唐至元,可谓由来久矣。就其语言滑稽一点而论,合生杂嘲实是相声的至亲同胞。动作滑稽也不是没有。石动筩弄尉景,就是例子。六代的杂弄也是相当发达的,弄女儿子、弄痴、弄参军等伎艺,连同弄踏摇娘、弄钵头、弄兰陵王等歌舞小戏,都为唐杂剧的发展打下基础。这种杂戏百弄是逐代发展的。刘备时有《许胡克伐》, 魏有《辽东妖妇》 以及曹植、邯郸淳的杂戏,这是六代以前的倩形。六代的正史,甚至六代笔记《世说新语》都有不少记载。例如《世说新语》 有排调一门,可说是砌话、笑话的结集,尽管当时可能还不用砌话这个词儿。《魏书》卷91说:“青州刺史侯文和…… 滑稽多智,辞说无端。尤善浅俗委巷之语,至可玩笑”。
 
《北史》卷43说:“(李)若性滑稽,善讽诵,数奉旨诗咏,并说外间世事可笑乐者”。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文人宴席上的滑稽,杂嘲行令都不是孤立的现象,是六代杂戏艺波的某些浪花,需要在六代杂戏的背景上来观察这些伎艺,介绍六代杂戏的材料是很不少的,下而略引几则:
 
“村人逐除,必戴假面,作勇力之势,谓之嗔拳。”(《荆楚岁时记》)这是农村的傩戏活动。
 
“都邑百姓,每到正月望夜,作角觚戏,……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北史,柳或传》)这是城市的杂戏。” 
 
“(后周)好令京城少年,为妇人服饰,入殿歌舞”。(《周书》七)这是帝王把民间散乐召入宫廷。当时民间有《踏摇娘》。
 
“非值能俳,…… 举技无不佳,胡舞最所长”。(周舍为《上云乐》作词)这是说《上云乐》中有滑稽(俳)和歌舞。
 
不接触戏曲史的同志可能不理解这些引证的目的性,让我们在下一节中作些补充说明。 
 
 
  友情链接:  
 
 
曲艺新闻
  最新动态
  大事记
 
 
曲艺视听
  曲艺音频
  曲艺视频
  老唱片录音
 
 
曲艺图库
  诵说艺术
  鼓曲艺术
  其它艺术
 
 
曲艺人物
  相声名家
  二人转名家
  鼓曲名家
 
 
曲种介绍
  诵说艺术
  鼓曲艺术
  其它艺术
 
曲艺杂谈
  曲坛轶事
  曲艺研讨
 
 
曲艺新闻 | 曲艺视听 | 曲艺图库 | 曲艺人物 | 曲种介绍 | 曲艺杂谈 | 关于我们 | 业务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归属:辽宁曲艺网 www.lnquyi.com QQ: 446067472  Email:net_dl@163.com
联系电话:0411-82770000-601 备案号:辽ICP备11012568号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