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首页 | 曲艺新闻 | 曲艺视听 | 曲艺图库 | 曲艺人物 | 曲种介绍 | 曲艺杂谈 | 大连笑掌室相声社 | 大连瀚涵艺术学校 | 业务合作
  曲种介绍  
 
诵说艺术
  相声
  快板
  评书
  山东快书
  太平歌词
鼓曲艺术
  京韵大鼓
  西河大鼓
  东北大鼓
  京东大鼓
  单弦
其它艺术
  二人转
 
  曲艺杂谈  
 
崔凯:交互媒介下的曲艺生态新格  
曲艺界“以德服人”还行得通吗?  
让曲艺真正进入高等教育  
【媒体报道】姜昆:倡导优良行风  
相声名家姜昆讲曲艺  
孙福海网络“摆知”收徒 曲艺老  
 
  当前位置: 主页 > 曲种介绍 > 诵说艺术 > 相声 >  
 

相声史杂谈 (九)

(九)杂剧水到,相声渠成
 
唐代《鸟歌万岁乐》里有口技、象人、象生;秧歌傩戏中有杂扮,宴席上有杂嘲、语言游戏,隐语、歇后语、讹语影带、诨语、诙谐、题目人、行令(注:唐李肇《国史补》。);酺设中有弄参军、弄女儿子(假妇人)弄痴(秧歌中有弄痴公子、弄罪人);杂戏中有市人小说(到宋代,有野呵小说);杂伎中有俳伎说口;变文中有谜语、药名游戏、俳赋;唐诗中有诙谐体,贯口体、谜体、争辩体(子母哏的雏形);百弄中有弄婆罗门、弄孔子、弄鬼神、弄土地神、弄医生、弄妒妇人、弄刘山人省女、弄三教论衡、弄参军、道吾和尚弄鲁三郎、高崔嵬弄屈原……;李可及随机应变,唱拍弹,“须臾百变”, 合生里有“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歌舞杂戏中有致词、口号。……; 
 
这些伎艺都是笑的艺术。我把它们归入唐杂剧(另详拙稿《唐代曲艺散说》)。这是唐杂剧的“流水”,它的河道也许比宋杂剧狭窄,但我们在这里听到涛声,看到笑的浪花飞溅。杂剧水到,相声渠成。
 
如果宋杂剧开满相声的花朵,唐杂剧的枝头是相声的萌芽。学、说、逗、唱、批、讲、念的相声在唐代还没有找到自己名字,没有比较稳定的形式。从客观上说,还没有足够的经济的、政治的压力与助力促进它的生长。我曾这样写过:
 
“曲艺的演出,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要有容纳较多听众的书场.需要比较发达的不太单调的音乐,需要文学的、说唱的、表演的、语言的多方面的经验与基础,需要内容结合形式的较长期的试验。比之前代,唐代的商业、对外贸易、交通、水利、上层建筑的文学、科举制度等等都为说唱艺术提供较好的条件。然而象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所说的:长安一百多个坊只有东西两个市集,一个市不过两个坊那么大。坊的四周有墙有门,又不象宋代开放夜市,唐代音乐更多地用在清唱与歌舞中,俗讲僧文淑的唱腔被制成曲,李可及的拍弹也轰动了一下,说唱音乐还是幼稚的;军队多在边疆,不象宋代军队,集中在京城,军队对文娱的需要呼唤曲艺更快地生长。”“在后堂为一、二人说故事或笑话是一回事,在大庭广众面前与喧声十里的演唱争胜是另一回事。这是唐代说唱与宋代的区别所在”。
 
正是这样的局面,使得唐代诗文反映的曲艺颇不景气,尽管有的唐代文籍是消失了。宋代可以成立象生叫声社,作为职业团体,成立书会,唐代还不行。只有李德裕用了“杂剧”二字,其余仍沿旧习,叫杂戏、散乐、滑稽谐戏、调戏、辞捷、机捷、顐玩之臣等等。
 
“唐时谓优人辞捷者为斫拨,今谓之杂剧也。有所敷叙曰:作语;有诵辞篇曰:口号,凡皆巧为言笑,令人主和悦。”(陈旸《乐书》)这位宋代人竟不知道唐代四川人也叫杂剧,不知道作语、致词、口号之外,滑稽还多着;不知道令人主和悦外,还令老百姓和悦。把唐代滑稽说得一点也不成气候。
 
唐代人自己也泄气:“鼓笛万曲无人听。立部贱……击鼓吹笙与杂戏。”(白店易《立部伎》)其实唐代散乐巡村,“新歌旧曲遍城乡,” (敦煌曲)散乐艺人帮助唐玄宗搞政变,散乐使得朝野迷醉,宫廷里有的是滑稽之雄,宫廷外陆参军歌声彻云。读李义山《骄儿诗》 可见一斑了。下面略引几则记载:
 
1、“傩之为名,著于时令矣,自宫禁至天下俚,皆得以逐灾邪而驱疫病,故都会恶少年则以是时鸟兽其形容,皮革其面目。”(岁隐《市帷》)后二句是象人、象生之类伎艺。
 
2、“楼台重叠满天云,殷殷鸣鼍(鼓)世上闻,此日杨花初如雪,女儿弦管弄参军”。(薛能《吴姬》)弄参军是歌舞。
 
3、“处处亭台只坏墙,军营人学内家装,(扮假妇人)大平故事因君唱,马上曾听隔教坊”。(司空图诗)后来发展了倩节故事。
 
4、骅骝塞路连辎軿,观中人满座观外,后主无地无由听”。(韩愈《华山女》)俗讲、讲道伎艺化了,故事化了,进一步杂戏化了。
 
5、“定场排越伎,促座进吴歈……缥缈疑仙乐,婵娟胜画图,歌鬓低翠羽,舞汗堕红珠。”(白居易《东南行》)
 
6、“东瓯(温州)传旧俗,风日江边好,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瓯江有江心岛)”(顾况诗《江边》)
 
7、“雪飞回舞袖,尘起绕歌梁,旧曲翻调笑,新声打《义扬》,名情推阿轨,巧语许秋娘”。(白店易《江南喜逢肖九彻》)唐代流行调笑曲,宋代有调笑缠踏,头尾用调笑曲与唐刘禹锡的转引词。《义扬子》是擅长谐音(讹语影带)的独孤申叔与蔡南史编写的。以上三例一说明傩戏、歌舞都杂戏化了。
 
8、“丑虽有足,甲不全身,见君无日,知伊少人。”(苏颋《咏尹字》。字谜)
 
9、“惭无窦建(德),愧作梁山(伯)。”(李涛《答弟妇歇后语》)
 
10、《孔子项托相问书》 。过长不录,类子母哏相声《铃铛谱》。唐笑话书《启颜录》 有同类作品。同样,《子胥变文》 、《燕子赋》 、《晏子赋》 、《茶酒论》 等均有文字游戏。艺人诨语可参考新出《优语集》 一书(唐卷)。
 
这些材料说明唐代笑的艺术的实践是相当广泛深入的。“杂剧自唐、宋、金、元,迄明皆有之。”胡元瑞这话是不错的。  
 
 
  友情链接:  
 
 
曲艺新闻
  最新动态
  大事记
 
 
曲艺视听
  曲艺音频
  曲艺视频
  老唱片录音
 
 
曲艺图库
  诵说艺术
  鼓曲艺术
  其它艺术
 
 
曲艺人物
  相声名家
  二人转名家
  鼓曲名家
 
 
曲种介绍
  诵说艺术
  鼓曲艺术
  其它艺术
 
曲艺杂谈
  曲坛轶事
  曲艺研讨
 
 
曲艺新闻 | 曲艺视听 | 曲艺图库 | 曲艺人物 | 曲种介绍 | 曲艺杂谈 | 关于我们 | 业务合作 | 联系我们
版权归属:辽宁曲艺网 www.lnquyi.com QQ: 446067472  Email:net_dl@163.com
联系电话:0411-82770000-601 备案号:辽ICP备11012568号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